太素/色脈診
醫(yī)學(xué)電子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 色脈診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失神者亡。黃帝曰:善”,見《素問》卷四第十三《移精變氣論篇》。自“黃帝曰:余聞揆度奇恒”至“診要畢矣”,見《素問》卷四第十五《玉版論要篇》。自“診病之始”至末,見《素問》卷三第十《五臟生成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六第九《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又見《甲乙經(jīng)》卷四第一下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之光,可得聞乎?
聞決死生之要也。
平按:《素問》無“黃帝問于岐伯曰”六字①。注“決”字,袁刻誤作“次”。
①“六字”應(yīng)作“七字”。又,今本《素問》作“帝曰:善”。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之時,使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陰陽、八風(fēng)、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
上帝,上古帝王者也。貸季,上古真者也。上帝使貸季調(diào)理人之色脈,令通神明,外合五行、四時、陰陽、八風(fēng)、六合等物變化常道,深觀常道物理之妙,能知深妙脈色之用也。
平按:《素問》“上古”下,無“之時”二字;“貸”上有“僦”字?!傲稀?,“六”字原缺,謹依《素問》補入。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安生未病之要,無加色脈,故為要也。
平按:注“加”字,袁刻作“如”。
色以應(yīng)日,脈以應(yīng)月,帝求其要,則其要已。
形色外見為陽,故應(yīng)日也。脈血內(nèi)見為陰,故應(yīng)月也。日應(yīng)三百六十日也,月應(yīng)十二月也,故知色脈以為要也。
平按:《素問》“帝求”作“常求”;“要已”作“要也”。
夫色脈之變化,以應(yīng)四時勝,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也,
四時和氣為勝,上代帝王,貴為帝道,用合神明,以寶于生,所以遠死,長生久視也。
平按:《素問》“色”下無“脈”字;“之勝”作“之脈”。
上道以長,命曰圣王。
上帝理色脈,通神明,合于常道,長生久視者,稱曰圣王也。
平按:“上道”《素問》作“生道”。
中古之治病,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fēng)五痹之病。
未病之病至已,方服湯液,以其病微,故十日病除也。
平按:《素問》“病”字不重。
十日不已,治以草荄,草荄之枝,本末為眇,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荄,古來反,草根莖也。眇,亡紹反。藥草根莖,療病之要也。服湯液十日不已,可服藥草根莖枝葉,丸散醪醴,又得病本藥末,故邪氣皆伏也。
平按:《素問》上“荄”字作“蘇”;“為眇”作“為助”。
暮代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順,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nèi),
前云上古、中古,黃帝之時即以為暮代。下黃帝曰上古、中古、當(dāng)今之時,即其信也。療病者,療已病之病也。暮代療病,與古不同,凡有五別:一則不知根尋四時療,二則不知色脈法于日月之異,三則不審病之逆順,四則不知病成未成,五則不知所行療方。故欲以微針湯液,去其已成之病也。
平按:《素問》“暮代”作“暮世”;“逆順”作“逆從”。
粗工兇兇,以為可攻,舊病未已,新病復(fù)起。
兇,許容反,惡勇也。以微針小液,攻已成之病,更加他病,不工而勇于事,故曰兇也。
平按:“兇”下原缺一字,應(yīng)據(jù)《素問》仍作“兇”,袁刻不重?!芭f病”《素問》作“故病”。
黃帝曰:愿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順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言失知色脈,不知損益也。
平按:“逆順倒行”《素問》作“逆從到行”。
黃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夫子言不離脈色,脈色此余之所知也。[
平按:“脈色”二字,《素問》作“色脈”,不重。]岐伯曰:治之極于一。黃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黃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順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黃帝曰:善。
一,得神也。得神,謂問病得其意也。得其意者,加之針藥,去死得生,故曰昌也。
平按:《素問》“順”作“從”。
黃帝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恒病。
切求其病,得其處,知其淺深,故曰揆度也。奇者,有病不得以四時死,故曰奇也。恒者,有病以四時死,不失其常,故曰恒也。
平按:“言奇恒病”《素問》作“言奇病也”。
請言道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zhuǎn)不迴,迴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
數(shù),理也。請言道其至理。其至理者,五色五脈之變,揆度奇恒之機,道在其一,謂之神轉(zhuǎn)。神轉(zhuǎn)者,神清鑒動之謂也。若鑒而不動,則不通物變,故失機。
平按:“請”《素問》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謂。”“迴”《素問》作“回”。
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生機。
神動物之理者,近于萬物機微之妙,故書玉版,命曰合于養(yǎng)生之機也。
平按:“生機”《素問》作“玉機”。注“養(yǎng)生”,“養(yǎng)”字袁刻誤作“義”。
客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人之五時正王色上,相乘色見,名曰客色。客色見面上下左右各當(dāng)正色所乘要處者,有病也。
平按:“客色”《素問》作“容色”,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容作客。”
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臍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其色夭面兌,不為治。
五色各有二種:一者生色,赤如雞冠;二者死色,赤如衃血。其赤色輕淺,不如雞冠,此有病也,其病最輕,故以湯液,十日得已。赤色復(fù)深,不如雞冠,其病次輕,故以湯液,二十一日已。赤色大深,不如雞冠,其病將重,故以藥醪,百日差。赤色如衃血,其病必死,面兌赤色,皆不可瘳也。兌,尖小,謂面瘦無肉也。
平按:“色夭”上,《素問》無“其”字;“治”上無“為”字?!皟丁薄端貑枴纷鳌懊摗?。“夭”,袁刻作“赤”。
百日盡已,然脈短氣絕死,病溫最甚死。
色大深者,療經(jīng)百日,然脈短氣來絕者,亦死。病溫脈短氣絕,亦死也。
平按:《素問》“已”下無“然”字;“最”作“虛”。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順。女子右為逆,左為順;男子左為逆,右為順。
要,色見生病之處,謂是色部上下左右也。上者部上,下者部下,左者部左,右者部右。凡相克之色見者,見部上為逆,部下為順。見女子部右當(dāng)要,故為逆也;見女子部左非其要,故為順也。見男子部左要處,故為逆也;見男子部右非其要處,故為順也。
平按:“順”《素問》作“從”。
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quán)衡相奪,奇恒事也,陰陽反他,揆度事也。
陰盛反陽為病,陽盛反陰為病,還用陰陽,權(quán)衡虛實,補瀉相奪,此為奇恒事也。直知陰陽反他,此為揆度事也。
平按:《素問》“揆度”上,無“陰陽反他”四字。
脈動之時,二脈相搏附而動,不能相去者,此為痹辟之病,是寒熱之氣相交搏也。
平按:“辟”《素問》作“躄”。
脈孤為消,
陰陽之脈各獨見為孤,如足少陽脈氣獨見,無厥陰者,病為消癉也。
平按:注“消癉”,袁刻作“消痹”。
虛為泄,為奪血。
病泄利奪血者,其脈虛也。
平按:“虛為泄”《素問》作“氣虛泄”。
孤為逆,虛為順。
陰陽各獨見,其時盛者,為逆;獨見虛者,氣易和,故為順也。
行奇恒之法,以大陰為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順,順則活。
太陰,肺手太陰脈,主氣者也。欲行補瀉權(quán)衡相奪之法,以太陰五行之氣以為始也。行五行氣于不勝,被他乘克,故為逆死也;行于所勝,能克于他,故為順也。假令肝病,以金療之,即行所不勝也;以土療之,即行所勝也。
平按:《素問》“太陰”下無“為”字;“順”作“從”。
八風(fēng)四時勝,終而復(fù)始,
八風(fēng)克勝,四時代勝,平為終始也。
逆行一過,不復(fù)數(shù),診要畢矣。
八風(fēng)四時,順行所勝也。若逆行一勝,為一過也。再過為死,故不數(shù)也。假令肝病,肺氣來乘為一過,再過即死也,故不至于數(shù)也。此為診要理極,故為畢也。
平按:《素問》“數(shù)”上有“可”字。注“肺氣”,袁刻作“肺脈”。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得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診五臟之脈,以知其病,故為其母。母,本也。
平按:《素問》“得”作“知”。
是以頭痛癲疾,下虛上實,過在少陰、巨陽,甚則入腎。
腎脈足少陰為里,臟也;膀胱脈足太陽①為表,腑也。少陰在舌本以下②,太陽在頭,故為上也。少陰虛,太陽實,故為頭痛癲疾也。此之二脈盛則入臟也。
平按:“少陰”上,《素問》、《甲乙》有“足”字?!熬揸枴薄都滓摇纷鳌疤枴薄Wⅰ吧訇幪摗?,“陰”字袁刻作“陽”。
①“足太陽”之后,仁和寺本有“脈”字。
②“下”,人衛(wèi)本注曰:此后疑脫“故為下也”四字。
徇蒙招尤,目□耳聾,下實上虛,過在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徇蒙,謂眩冒也。招尤,謂目招搖、頭動戰(zhàn)尤也。尤,音宥。過者,少陽脈虛,厥陰實也。
平按:“□”未詳,《素問》作“冥”,《靈樞》作“瞑”,恐系“瞑”字傳寫之訛?!吧訇枴鄙?,《素問》、《甲乙》有“足”字。又《素問》新校正云:“王注徇蒙,言目暴疾而不明,義未甚顯。徇蒙者,謂目瞼瞤動疾數(shù)而矇暗也?!?/p>
腹?jié)M□脹,支肢鬲胠,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
脾臟胃腑二經(jīng)病也。
平按:“支鬲胠”《甲乙》作“支滿胠脅”,《素問》作“支鬲胠脅”?!啊酢?,袁刻作“瞋”。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肺臟大腸腑二經(jīng)病。
平按:“厥”《甲乙》作“病”,注云:“《素問》作厥?!?/p>
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手太陽上頭,故頭痛也。心臟、小腸腑二經(jīng)病也。后之三脈皆有入臟,略而不言也。
平按:此一段《甲乙》作“胸中痛、支滿、腰脊相引而痛,過在手少陰、太陽?!弊⒁端貑枴放c本書同。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也;
寸口六脈之形,指下得之,故曰指別。
五臟之象,可以類推;
皮、肉、筋、脈、骨等,五臟外形,故為象也。五脈為五象之類,推脈可以知也。
平按:注“五象”,袁刻作“五臟”。
上醫(yī)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耳聽五音,目察五色,以合于脈,用此三種候人病者,所為皆當(dāng),故得萬全也。
平按:“上醫(yī)”《素問》作“五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之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
心脈手少陰屬火色赤,故曰赤脈。赤脈,夏脈。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衰,以為平好。今動如人喘又堅,故有積氣在胸中,滿悶妨食,名曰心痹。積者陰氣,聚者陽氣;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其始有常處,聚者發(fā)無根本、無所留止也。
平按:“診之”《素問》、《甲乙》作“診曰”。
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得之急疾思慮外事,勞傷心虛,邪氣因襲,不從內(nèi)傳,以為痹也。
平按:注“心虛”,“心”字原缺,謹依經(jīng)文作“心”。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
肺脈手太陰屬金也,色白,故曰白脈。白脈,秋脈。秋脈如浮,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以為平好。今雖得浮,然動如人喘,即知肺氣并心,心實故驚,肺虛故有積氣在于胸中,出氣多噓,名曰肺。亦以肺虛,故病寒熱也。
平按:“驚有”,“有”字《甲乙》作“為”。
得之醉而使內(nèi)。
以因酒醉力意入房,喘呼傷肺之所致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脾脈足太陰屬土色黃,故曰黃脈。黃脈好者,代而不見;惡者,見時脈大而虛,即知積氣在于腹中,腹中厥氣,名曰厥疝,男女同病。
平按:“黃脈”一段,《素問》在“青脈”一段下。注“同病”,袁刻“同”誤作“內(nèi)”。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
脾主四肢,急促用力,四肢汗出,受風(fēng)所致。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肝脈足厥陰屬木色青,故曰青脈。青脈,春脈。春脈如弦,氣來濡弱軟虛而滑,端直以長,以為平好。今青脈至,長而左右彈,即知有積氣在心下,支胠而妨,名曰肝痹。
平按:《甲乙》“左”上有“弦”字。注“妨”下,袁刻有“食”字。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得之因于寒濕,足冷而上,以成其病,與疝病同。足厥陰脈從足循少腹上頭,故腰足頭痛。
平按:《甲乙》注云:“一本云:頭脈緊?!?/p>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腹中與陰,名曰腎痹,
腎脈足少陰屬水色黑,故曰黑脈。黑脈,冬脈。冬脈如營,其氣來沉而搏,以為平好。今黑脈至,上堅而大,即知有積氣在腹中及陰中,名曰腎痹。
平按:“腹中”《素問》作“小腹”,《甲乙》作“少腹”。
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得之因以冷水沐發(fā)及洗浴而臥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
相前五色異脈,先相于面五色者,見面得黃色,目之四色見于面者,以土為本,故皆生。
平按:注“以土為本”,袁刻“土”作“上”。
面青目赤,
肝病心乘,名曰實邪。
面赤目白,
心病肺乘,名曰微邪。
面青目黑,
肝病腎乘,名曰虛邪。
面黑目白,
腎病肺乘,亦曰虛邪。
面赤目青者,
心病肝乘,名曰虛邪。
平按:《素問》無“者”字。
皆死。
此之五色,皆為他克,不得其時,不療皆死。但色難知,且依一義如此也。
平按:《素問》“死”字下有“也”字。
卷第十五診候之二 | 色脈尺診 |
關(guān)于“太素/色脈診”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