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醫(yī)學電子書 >> 《靈樞》 >>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
黃帝問于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愿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壅垂者,聲音之關(guān)者。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fā)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fā)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于厭,則厭不能發(fā),發(fā)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fā)也。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參考白話譯文
【提要】主要論述了因情志所致失音證的病因、機理和刺治方法。并具體說明了取天突穴是針刺治療一時陛失音證的有效手段。
【注釋】[1]頏顙口,音杭桑,即后鼻道。[2]重言言語不利,俗稱口吃之類。
【白話解】黃帝問少師道有人由于突然憂郁或憤怒,引起張口說話但不能發(fā)音,是人體內(nèi)哪一條通道阻塞了,又是哪種氣機障礙而使氣不能通行,才導致不能發(fā)聲,希望聽一聽其中的道理。少師回答說咽部下通于胃,是受納水谷的必經(jīng)之路。喉嚨下通于肺,是氣息呼吸出入的道路。會厭在咽部和喉嚨之間,能夠開啟和閉合,是聲音發(fā)出的門戶。口唇的開張和閉合,猶如開啟言語聲音的兩扇門。舌體上下前后運動,是言語聲音的樞機。懸雍垂,是發(fā)音成聲的關(guān)鍵所在。頏顙又稱后鼻道,聲音氣流一部分由此通過,協(xié)助發(fā)聲。橫骨因舌骨橫于舌根而得名,受意識支配,是控制舌體運動的組織。所以,鼻腔涕液流而不能收攝,則頏顙閉塞不通,分氣失職,多伴有鼻塞聲重。會厭薄小的人一般呼吸暢快,開合流利,所以語言流暢;若會厭厚大,開合就不利,氣體出入遲緩,所以說話滯澀或者口吃不暢。如果人突然失音,是因為會厭感受了風寒之邪,氣道不利,會厭啟閉失權(quán),氣機不暢,發(fā)聲器官功能失調(diào),就形成了所謂的失音證。
黃帝問如何用針刺治療失音證呢?岐伯答道足少陰腎的經(jīng)脈,從足部上行,一直聯(lián)結(jié)到舌根部,并聯(lián)絡著橫骨,終止于喉間的會厭。針刺治療時,應當取足少陰腎經(jīng)上聯(lián)于會厭的血脈,用瀉法重復兩次,放血瀉其邪氣,濁邪才能排除。足少陰腎經(jīng)在會厭的絡脈,同任脈相聯(lián)結(jié),再取任脈的天突穴進行刺治,會厭便能恢復開合,發(fā)聲即可恢復正常。
【按語】本文主要闡明暴喑證的刺治法。暴喑多實,取法于"瀉"。故要"兩瀉其血脈","取之天突"。為后世針刺治療音啞、氣逆咽喉諸癥,給予了很大啟發(fā)。
上膈第六十八 | 寒熱第七十 |
關(guān)于“靈樞/憂恚無言第六十九”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