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調(diào)食
醫(yī)學(xué)電子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卷第二攝生之二(卷末缺) >> 調(diào)食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見《靈樞》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六第九,惟編次前后稍異。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二《臟氣法時論》。自“黃帝問少俞曰”至“走肉矣”,見《靈樞》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論〉。自“五味”至末,見《靈樞》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針論》,又見《素問》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氣篇》。
谷氣津液,味有五種,各入其五臟,別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于胃。
胃受水谷,變化以滋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故曰皆稟①也。
平按:《甲乙經(jīng)》“伯高曰”作“岐伯對曰”;無“水谷”二字?!胺A”下,《靈樞》有“氣”字。
①“稟”,蕭本作“秉”,今據(jù)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
五味所喜,謂津液變?yōu)槲逦叮瑒t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臟。
平按:《甲乙經(jīng)》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腎”,文法與此不同,而義意相類。
谷氣津液已行,營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
水谷化為津液,清氣猶如霧露,名營衛(wèi),行脈內(nèi)外,無所滯礙,故曰大通。其沉濁者,名為糟粕。泌別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傳下也。粕,頗洛反。
平按:《甲乙經(jīng)》“谷氣”下有“營衛(wèi)俱行”四字;“糟粕”上無“化”字。
黃帝曰:營衛(wèi)之行奈何?
因前營衛(wèi)大通之言,故問營衛(wèi)所行。
平按:《甲乙經(jīng)》“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既五臟,別出兩行于營衛(wèi)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資五臟已,衛(wèi)氣出胃上口,營氣出于中焦之后,故曰兩行道也。
平按:“既”《靈樞》、《甲乙經(jīng)》均作“溉”?!靶小鄙?,《甲乙經(jīng)》有“焦”字。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搏,謗各反,聚也。谷化為氣,計有四道:精微營衛(wèi),以為二道;化為糟粕及濁氣并尿,其與精下傳,復(fù)為一道;搏而不行,積于胸中,名氣海,以為呼吸,復(fù)為一道,合為四道也。
平按:《甲乙經(jīng)》“命曰”作“名曰”?!鹅`樞》“嚨”作“咽”。
天之精氣,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天之精氣,則氣海中氣也。氣海之中,谷之精氣,隨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氣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還入,即須資食,充其腸胃之虛,以接不還之氣。若半日不食,則腸胃漸虛,谷氣衰也。一日不食,腸胃大虛,谷氣少也。七日不食,腸胃虛竭,谷氣皆盡,遂命終也。
平按:“天之精氣”《靈樞》、《甲乙經(jīng)》作“天地之精氣”。
黃帝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
充虛接氣,內(nèi)谷為寶,故因其問,請盡言之。
五谷:
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饑則謂之食,以其療病則謂之藥。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藥也;用充饑虛,即為食也。故但是入口資身之物,例皆若是。此谷、畜、果、菜等二十物,乃是五行五性之味,臟腑血氣之本也,充虛接氣,莫大于茲,奉性養(yǎng)生,不可斯須離也。黃帝并依五行相配、相克、相生,各入臟腑,以為和性之道也。案神農(nóng)及名醫(yī)《本草》,左右不同,各依其本具錄注之,冀其學(xué)者量而取用也。
粳米飯甘,
味苦平,無毒。稻米味甘溫生。
平按:《靈樞》“粳”作“秔”,音庚?!鹅`樞》、《甲乙經(jīng)》均無“飯”字。注“生”,原鈔作“生”,原校作“平”。
麻酸,
大豆咸,
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生大豆味甘平。
麥苦,
大麥味咸溫微寒,無毒,似穬麥無皮。穬麥味甘微寒,無毒。小麥味甘微寒,無毒。
黃黍辛。
丹黍米味苦微溫,無毒。黍米味甘溫,無毒。
五果:棗甘,
李酸,
人,味辛甘平,無毒。實,味苦。
平按:注“人”,別本作“李”。
栗咸,
栗味咸溫,無毒。
杏苦,
核,味甘苦溫?;?,味苦,無毒。實,味□酸。
桃辛。
核,味苦甘平,無毒。實,味咸。
五畜:牛甘,
肉味甘平,無毒。
犬酸,
牝犬肉味咸酸,無毒。
豬咸,
肉味苦。
平按:《甲乙經(jīng)》“豬”作“豕”,下同。
羊苦,
味甘大熱,無毒。
雞辛。
丹雄雞味甘微溫微寒,無毒。白雄雞肉微溫。烏雄雞肉溫也。
平按:《甲乙經(jīng)》“牛、犬、豕、羊、雞”下,均有“肉”字。
五菜:葵甘,
冬葵子味甘寒,無毒,黃芩為之使??陡屎?,無毒。葉為百菜主。心傷人。
韭酸,
味辛酸溫,無毒。
藿咸,
案《別錄》:小豆葉為藿。
薤苦,
味辛苦溫,無毒。
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
養(yǎng)生療病,各候五味之外色,以其味益之也。
平按:《甲乙經(jīng)》“黃、青、黑、赤、白”下,均無“色”字。
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
脾病食甘,《素問》甘味補,苦味為瀉。
平按:“所言五宜者”,《靈樞》作“五宜所言五色者”。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
心病食苦,《素問》咸味補,甘味為瀉。
腎病食咸,《素問》咸味瀉,苦味為補也。黃卷,以大豆為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肝病食酸,《素問》酸味瀉,辛味為補。
肺病食辛,《素問》辛味瀉,酸味為補。
平按:《甲乙經(jīng)》“黍”上無“黃”字。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五味所克之臟有病,宜禁其能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皆甘;
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資肝也。
平按:《素問》無“飯”字?!皸棥毕隆鹅`樞》《素問》均有“葵”字。
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皆酸;
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母資子也。
平按:“食酸”下,《素問》有“小豆”二字。新校正云:“《太素》小豆作麻?!睉?yīng)依新校正補入?!叭狻毕拢鹅`樞》有“麻”字?!袄睢毕隆端貑枴贰ⅰ鹅`樞》均有“韭”字。
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皆咸;
脾者,土也。咸者,水也。土克于水,水味咸也,故食咸以資于脾也。
平按:“栗”下,《素問》、《靈樞》均有“藿”字?!端貑枴反硕卧凇胺紊住倍沃?。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皆苦;
肺者,金也??嗾?,火也?;鹂擞诮鹨?,以能克為資也。
平按:“杏”下《素問》、《靈樞》均有“薤”字。
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皆辛。
腎者,水也。辛者,金也。金生于水,以母資子。
平按:“桃”下《素問》、《靈樞》均有“蔥”字。
辛散,
肝酸性收,欲得散者,食辛以散之。
酸收,
肺辛性散,欲得收者,食酸以收之。
甘緩,
脾甘性緩,欲得緩者,食甘以緩之。
苦堅,
心苦性堅,欲得堅者,食苦以堅之。
咸濡。
腎咸性濡,欲得濡者,食咸以濡也。
平按:“濡”《素問》作“耎”,下同。
毒藥攻邪,
前總言五味有攝養(yǎng)之功,今說毒藥攻邪之要。邪,謂風(fēng)寒暑濕外邪者也。毒藥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谷為養(yǎng),
五谷五味,為養(yǎng)生之主也。
五果為助,
五果五味,助谷之資。
五畜為益,
五畜五味,益谷之資。
五菜為埤,
五菜五味,埤谷之資。
平按:“埤”《素問》作“充”。袁刻作“稗”,恐誤。
氣味合而服之,以養(yǎng)精益氣。
谷之氣味入身,養(yǎng)人五精,益人五氣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堅或濡,
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臟也。散、收、緩、堅、濡等,調(diào)五臟也。
平按:《素問》“五”下無“味”字。
四時臟病,五味所宜。
于四時中,五臟有所宜,五味有所宜。
平按:《素問》“病”下有“隨”字。
黃帝問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平按:□《漢書.高祖本記》“年老□病勿遣”,作“□”,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貢反,心氣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聞其故。
五味各走五臟所生,益其筋、血、氣、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請聞之。
平按:《靈樞》“歐”作“嘔”,下同。
少俞對曰:酸入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
澀,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為澀收,故上行兩焦,不能與營俱出而行,復(fù)不能自反還入于胃也。
不出則留于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通,故□。
既不能出胃,因胃氣熱,下滲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則縮約不通,所以成病為□,□,淋也。胞,苞盛尿也。
平按:《靈樞》“濡”作“懦”。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走筋。
人陰器,一身諸筋終聚之處,故酸入走于此陰器。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注于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血涘,血涘則胃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腎主于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為水也。咸味之氣,走于中焦血脈之中,以咸與血相得,即澀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干,所以渴也。咽為下食,又通于涎,故為路也。涘,音俟,水厓,義當(dāng)凝也。
平按:《靈樞》“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脈從中焦而起,以通血氣,故味之咸味,走于血也。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氣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
洞,通泄也。辛氣剽悍,走于上焦,上焦衛(wèi)氣行于脈外,營腠理諸陽。
姜韭之氣薰之,營衛(wèi)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姜、韭之氣辛薰,營衛(wèi)之氣非時受之,則辛氣久留心下,故令心氣洞泄也。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矣。
辛走衛(wèi)氣,即與衛(wèi)氣俱行,故辛入胃,即與衛(wèi)氣汗俱出也。
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歐,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管,三焦道皆閉而不通,故變歐。
苦是火味,計其走血以取資骨令堅,故苦走骨也??辔秷詮?qiáng),五谷之氣不能勝之,故入三焦,則營衛(wèi)不通,下焦復(fù)約,所以食之還出,名曰變歐也。
平按:《靈樞》“管”作“脘”。
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
齒為骨余,以楊枝苦物資齒,則齒鮮好,故知苦走骨。
故入而復(fù)出,知其走骨。
人食苦物,入咽還出,故知走骨而出歐也。
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氣弱少,不能上于上焦,而與谷留于胃中,甘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悗。
甘味氣弱,不能上于上焦,又令柔潤,胃氣緩而蟲動。蟲動者,谷蟲動也。谷蟲動以撓心,故令心悗。悗,音悶。
平按:《靈樞》“弱少”作“弱小”;“于上焦”作“至于上焦”;“中”下無“甘”字;“心悗”作“悗心”。
其氣外通于肉,故曰甘入走肉矣。
脾以主肉,甘通于肉,故甘走肉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五味各入其臟。甘味二種,甘與淡也。谷入于胃,變?yōu)楦饰?,未成曰淡,屬其在于胃;已成為甘,走入于脾也?/p>
平按:《靈樞》無“所入”二字?!端貑枴窡o“淡入胃”三字,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迸c此正合。
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謂五走。
《九卷》此文及《素問》皆苦走骨,咸走血。此文言苦走血,咸走骨,皆左右異,具釋于前也。
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谑榷持豢啥嘁?,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裁,禁也。筋、氣、骨、肉、血等,乃是五味所資,以理食之,有益于身;從心多食,致招諸病,故須裁之。
平按:《素問.宣明五氣篇》注:新校正云:“按《太素》五禁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名此為五裁。楊上善云: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之,命曰五裁?!卑矗盒滦U短亍方?jīng)文,與此小異,所引楊注,乃本書經(jīng)文,與此亦異。
九氣 | 壽限 |
關(guān)于“太素/調(diào)食”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