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知官能
醫(yī)學(xué)電子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卷第十九設(shè)方 >> 知官能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十一第七十三《官能篇》,又見《甲乙經(jīng)》卷五第四《針道篇》。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shù),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后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
言道之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學(xué)之于子,推尋窮問其理,十有二載。余今司而誦之,以示于子,其言有不當(dāng)不可,余必當(dāng)合理,余望傳乎所授之人,傳之后代,使久而利物也。
平按:“請受其道”《靈樞》作“請正其道”。
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圣王之道。
道在岐伯,授之與帝,帝得之于神①,故是圣王之道也。
①“神”,人衛(wèi)本注曰:疑“圣”之誤。
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
帝誦岐伯所授針理章句,凡有四十七章。形之所在肥瘦,氣之所在虛實。一也。
左右上下;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居其里,男女左右,陰陽上下,并得知之。二也。
陰陽表里;
血氣多少;
三陰三陽之脈,知其血氣之多少。四也。
行之逆順;
出入之合;
血氣有出入合處。六也。
謀誅伐有過;
誅伐邪氣惡血。七也。
平按:“誅”《靈樞》作“謀”。
知解結(jié);
結(jié)謂病脈堅緊,破而平之。八也。
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
能知補瀉上下之氣。九也。
平按:《靈樞》“之氣”作“氣門”。
明于四海,審其所在;
髓、血、氣、谷四海,審知虛實所在。十也。
平按:《靈樞》“明”下有“通”字。
審寒熱淋露;
因于露風(fēng),生于寒熱,故曰寒熱淋露。十一也。
平按:《靈樞》“寒”上無“審”字。
滎輸異處;
五行滎輸有異。十二也。
平按:“滎”《靈樞》作“以”。
審于調(diào)氣;
審?fù)录{導(dǎo)引以調(diào)氣。十三也。
明于經(jīng)隧;
經(jīng),正經(jīng)、奇經(jīng)也。隧,諸絡(luò)也。故曰瀉其經(jīng)隧,無傷其經(jīng),即其信也。十四也。
左右支絡(luò),盡知其會;
支絡(luò),小絡(luò)也。皆知小絡(luò)所歸,大絡(luò)會處。十五也。
平按:《靈樞》“支”作“肢”。
寒與熱爭,能合而調(diào)之;
陰陽之氣不和者,皆能和之。十六也。
虛與實鄰,和決而通之;
鄰,近也。虛實二氣不和,通之使平。十七也。
平按:《靈樞》“和”作“知”。
左右不調(diào),把而行之,明于逆順,乃知可治;
把,持也。人身左右脈不調(diào)者,可持左右寸口、人迎,診而行之,了知氣之逆順,乃可療之。十八也。
平按:《靈樞》注云:“把,一作犯?!弊ⅰ傲恕弊?,袁刻脫。
陰陽不奇,故知起時;
奇,分也。陰陽之脈相并,渾而不分,候之知其病起之時。十九也。
審于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妙通標本,則知寒熱二邪所在,故無危殆,是為官主九針之道。二十也。
明于五輸,徐疾所在;
明臟腑之經(jīng)各有五輸,輸中補瀉徐疾所在,并須知之。二十一也。
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行針之時,須屈須伸,針之入出條數(shù),并具知之。二十二也。
言陰與陽,合于五行;
知分陰陽之氣,以為五行。二十三也。
五臟六腑,亦有所藏;
五臟藏五神,六腑藏五谷。二十四也。
四時風(fēng),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處色部;
八風(fēng),八節(jié)風(fēng)也。四時八節(jié)氣,各在陰陽之位,并合明堂,處于五行五色之部。明堂,鼻也。二十五也。
五臟六腑;
候五色之部,察知五臟六腑。二十六也。
察其所痛,左右上下;
察五色,知其痛在五臟六腑上下左右。二十七也。
知其寒溫,何經(jīng)所在;
知十二經(jīng)所起寒溫各有主。二十八也。
審尺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
言能審候尺之皮膚。二十九也。
平按:《靈樞》“尺”作“皮膚”二字。
鬲有上下,知氣所在;
谷入于胃,清氣上肺,故在鬲上;濁氣留入胃中,在于鬲下。三十也。
平按:《靈樞》“鬲”作“膈”;“知”下有“其”字?!都滓摇纷鳌爸錃庵?。
先得其道,希而疏之,稍深以留之,故能徐之;
為補之道,希疏深留,徐動其針。三十一也。
平按:“?!薄鹅`樞》作“稀”?!都滓摇纷鳌安级弥保⒃疲骸啊短亍纷鳌6柚??!薄鹅`樞》、《甲乙》“徐”下有“入”字。
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病者,常先取之;
視病熱之上下,瀉而去之。三十二也。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于中者,從合瀉之;
寒在皮膚,留針使針下熱,寒入骨髓,亦可留針使熱,瀉出寒熱氣。三十三也。
針所不為,火之所宜;
脈之陷下,是灸所宜,不可針也。三十四也。
平按:“火”《靈樞》、《甲乙》作“灸”。
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
上氣不足,謂膻中氣少,可推補令盛。揚,盛也。下氣不足,謂腎間動氣少者,可補氣聚。積,聚也。從,順也。三十五也。
陰陽皆虛,火自當(dāng)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于膝,下陵三里。陰絡(luò)所過,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經(jīng)陷下,火即當(dāng)之;
火氣強盛,能補二虛。三十六。
平按:“經(jīng)陷下,火即當(dāng)之”,《靈樞》作“經(jīng)陷下者,火則當(dāng)之”,《甲乙》作“經(jīng)陷下者,即火當(dāng)之”。
結(jié)絡(luò)堅緊,火之所治;
絡(luò)脈結(jié)而堅緊,血寒,故火攻療。三十七也。
平按:《靈樞》“緊”作“下”;“火之所治”作“火所治之”。注“攻”字,袁刻脫。
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陽女陰,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有病不知所痛,可取陰陽二蹻之下。二蹻之下,男可取陰,女可取陽,是療不知所痛之病。男陽女陰,二蹻之脈,不可取之。三十八也。
平按:“男陽女陰”《靈樞》作“男陰女陽”。
服,學(xué)習(xí)也。學(xué)用針法,須上法日月星辰之光,下司八節(jié)正風(fēng)之氣,以除奇邪。三十九也。
而觀百姓,審于虛實,無犯其邪,是天之露,遇歲之虛,救而弗勝,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針意;
而令百姓不犯虛實二邪歲露之忌,可謂得針之旨耳。天露者,歲之八正虛邪風(fēng)雨也。四十也。
平按:《靈樞》“是天之露”,“天”上有“得”字;“弗勝”作“不勝”。
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窈冥,通于無窮,粗之所不見,良工之所貴,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法于往古圣人所行,逆取將來得失之驗,亦檢當(dāng)今是非之狀,又觀窈冥微妙之道,故得通于無窮之理,所得皆當(dāng),不似粗工以意,唯囑其形,不見于道,在同良才神使,獨鑒其所貴,仿佛于真。四十一也。
邪氣之中人也,洫泝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無若亡若存,在形無形,莫知其精;
血,謂溝渠,即腠理也。泝,謂水之逆流,即邪氣入腠理也。八正虛邪氣入腠理時振寒起于豪毛動形者也。正邪者,因身形饑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fēng)中人,微而難知,莫見其精。四十二也。
平按:《靈樞》“洫泝”作“灑淅”;“不知于身”作“不知于其身”;“若無”上有“若有”二字;“其精”作“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也,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形;
邪氣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其病成形,下工知之。四十三也。
是故工之用針也,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
謂知邪氣,處氣處①于皮膚脈肉筋骨所在,守其空穴門戶療之。四十四也。
①“氣處”,人衛(wèi)本注曰:疑涉上而衍。
明于調(diào)氣補瀉所在,除疾之意,所取之處;
明于調(diào)氣補瀉處所,是處可補,是處可瀉,不妄為之。四十五也。
瀉必用員,切而傳之,[平按:“員”《甲乙》作“方”,注云:“《太素》作員。”“節(jié)而傳之”《靈樞》、《甲乙》作“節(jié)而轉(zhuǎn)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平按:“方”《甲乙》作“員”,注云:“《太素》作方。”]外引其皮,令當(dāng)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員,謂之規(guī),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樞,謂針動也。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彼出《素問》,此是《九卷》方圓之法,神明之中,調(diào)氣變不同故爾。四十六也。
用針之要,無忘養(yǎng)神。
用針之道,下以療病,上以養(yǎng)神。其養(yǎng)神者,長生久視,此大圣之大意。四十七也。以上四十七章,《內(nèi)經(jīng)》之大總,黃帝受之于岐伯,故誦之以閱所聞也。
平按:“養(yǎng)神”《靈樞》作“其神”。注“閱”,袁刻作“明”,按《說文》:閱,察也。《博雅》云:閱,數(shù)也。又《前漢書.文帝紀》:“閱天下之義理多矣?!弊ⅲ洪?,猶更歷也。亦通。
雷公問于黃帝曰:《針論》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傳?黃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聞官能奈何?
人受命于天,各不同性,性既不同,其所能亦異,量能用人,則所為必當(dāng),故因問答,以通斯德者也。
平按:注“德”字,袁刻作“道”。
黃帝曰:明目者,可使視也;
人之所能,凡有八種。視面部五行變色,知其善惡,此為第一明人也。
平按:《靈樞》“也”作“色”。
聰耳者,可使聽音;
聽病人五音,即知其吉兇,此為第二聰聽人也。
接疾辭給者,可使傳論而語余人;
其知接疾,其辨敏給,此可為物說道以悟人,此第三智辨人也。
平按:《靈樞》“接疾辭給者”作“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而語余人”作“可使傳論語”。
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diào)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神清性明,故安靜也。動合所宜,明手巧者妙察機微,故審諦也。此為第四靜慧人也。
平按:《靈樞》“安靜”上有“徐而”二字。
緩節(jié)柔筋而心和調(diào)者,可使導(dǎo)引行氣;
身則緩節(jié)柔筋,心則和性調(diào)順,此為第五調(diào)柔人也。調(diào)柔之人,導(dǎo)引則筋骨易柔,行氣則其氣易和也。
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祝??;
心忌毒,言好輕人,有此二惡,物所畏之,故可使之唾祝,此為第六口苦人也。
平按:《靈樞》“?!弊鳌爸洹?。
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
爪手苦毒,近物易傷,此為第七苦手人也。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章;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
各用其能,以有所當(dāng),故曰得人。如不得人,道不可傳也。
平按:《靈樞》“章”作“彰”;“謂”下有“也”字。
手毒者,可使試按龜,置龜于器之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fù)生如故。
毒手按器而龜可死,甘手按之而龜可生,但可適能而用之,不可知其所以然也。此為第八甘手人也。
平按:《靈樞》“器”下無“之”字;“如故”下有“也”字。
知湯藥 | 卷第二十 |
關(guān)于“太素/知官能”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