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在线观看毛片网站,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 欧美,国产影院在线观看

鶴膝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鶴膝風,病名。指病后膝關節(jié)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者。亦名鶴游風、游膝風、鶴節(jié)、膝眼風、膝瘍、鼓槌風等。見《外科心法》卷五。該病多由經(jīng)絡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病初多見膝關節(jié)疼痛微腫,步履不便,并伴見形寒發(fā)熱全身癥狀;繼之膝關節(jié)紅腫焮熱,或色白漫腫,疼痛難忍,日久關節(jié)腔積液腫脹,股脛變細,潰后膿出如漿,或流粘性黃液,愈合緩慢。治療:初其身熱腫痛者,服五積散,可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蔥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日久患部腫痛者,宜溫陽祛濕,可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痛甚者酌加乳香;潰后用芙蓉葉、菊花葉各15克,拌大米飯搗勻貼敷,或用豆腐渣蒸熟貼敷。本病類似膝關節(jié)結核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中醫(yī)指結核性關節(jié)炎。患者膝關節(jié)腫大,象仙鶴的膝部。以膝關節(jié)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征,形如鶴膝,故名鶴膝風。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于下肢、流注關飾所致。大多由“歷節(jié)風”發(fā)展而成。

鶴膝風

病名。指病后膝關節(jié)腫大變形,股脛變細,形如鶴膝者。亦名鶴游風、游膝風、鶴節(jié)、膝眼風、膝瘍、鼓槌風等。見《外科心法》卷五。該病多由經(jīng)絡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病初多見膝關節(jié)疼痛微腫,步履不便,并伴見形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繼之膝關節(jié)紅腫焮熱,或色白漫腫,疼痛難忍,日久關節(jié)腔積液腫脹,股脛變細,潰后膿出如漿,或流粘性黃液,愈合緩慢。治療:初其身熱腫痛者,服五積散,可配合白芥子外敷及蔥熨,或艾灸,或外敷回陽玉龍膏。日久患部腫痛者,宜溫陽祛濕,可用大防風湯、獨活寄生湯,痛甚者酌加乳香;潰后用芙蓉葉菊花葉各15克,拌大米飯搗勻貼敷,或用豆腐渣蒸熟貼敷。本病類似膝關節(jié)結核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鶴膝風的治方10則:

鶴膝風是以膝部腫大,上下股脛部位纖細,形如鶴膝而命名,多見于30歲以下青年,尤以10歲以下兒童為最多。其特點為:發(fā)病緩慢,初期癥狀不明顯,疼痛不顯著,有時僅有輕微的關節(jié)疼痛或稍有腫脹,變化也甚慢。晚期膝部腫痛,關節(jié)明顯變化,狀如鶴膝,并出現(xiàn)膿腫。本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述的膝關節(jié)結核,膝關節(jié)腔積液,主要由于感染結核桿菌所致。

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先天不足,腎虧絡空,復被風寒乘襲,氣血失和,痰濁凝聚,蝕傷骨絡而成。初期治則是以補腎養(yǎng)血、溫經(jīng)散寒為主,晚期是以育陰清熱,托里透膿為主。這里特介紹幾則有關食療驗方,供參考。

1.白芥子60g,大蔥、生姜各30g。白芥子微炒先搗爛,與蔥姜共搗爛外包膝關節(jié)腫脹部位,連包2~3天,患處起泡破皮,不必害怕。

2.桂林粉背、雷公藤莖、根25~45g,加水適量文火煎3-4小時,早晚飯后分服,每日l劑(編者按:雷公藤毒性大,必須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3.黑魚1條,羌活、防風、當歸桂枝、川烏、麻黃、鉆地風透骨草各15g,木瓜酒5斤。黑魚去腸雜切塊,同余藥隔水煮l周時,蘸抹患處。

4.豆腐渣適量,蒸熟,乘熱貼敷患處,每日l換。

5.青風藤90g,麻黃6g(后下),水煎(或濃縮制成片劑),早晚分服。

6.大蒜頭(去皮)lOOg,李樹皮50g,生姜lOg,蜂蜜6g。將大蒜頭搗成糊狀,李樹皮加水lOOml,煎取20ml,生姜搗爛取汁,加蜂蜜6g調勻,以上諸藥調成糊狀,攤在塑料布上,厚0.2em,外敷關節(jié)周圍,用繃帶包扎固定,待局部有發(fā)熱、刺痛,30-50分鐘后除去敷藥,暴露患部即可。

7.制草烏、制川烏各3g,白芥子6g,共研細末,取鮮羊肉90g,去筋骨用棒錘砸成糊狀,加入藥粉調勻,制成軟膏敷于患處,外用紗布包之,每隔7天換1次。

8.芙蓉葉、菊花葉各15g,拌大米飯適量,搗勻,貼敷患處,每日換。

9.大戟lOOg,甘遂lOOg,大黃末適量。前2味共研細末,蜂蜜調敷雙膝,并蓋上鮮菜葉以保持敷藥濕潤。每天2次,敷8小時,腫痛減輕。3天后在原方余末中按15%的比例加大黃末,再敷如前法,一星期腫消。

10.黃芪240g,遠志6g,川牛膝9g,水煎服,每日劑。

關于“鶴膝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