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木皮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楸木皮 | 中藥圖典 |
楸木皮 Qiū Mù Pí |
|
---|---|
別名 | 楸白皮、楸木白皮 |
功效作用 | 治癰腫瘡瘍,痔瘺,吐逆,咳嗽。 |
英文名 | Bark of Manchurian Catalpa |
始載于 | 《本草綱目拾遺》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楸木皮 (《本草拾遺》)
【植物形態(tài)】楸(《本草拾遺》),又名:金絲楸、梓桐。
落葉喬木,高達15米。
樹干聳直,枝直向上。
單葉,對生葉片三角狀廣卵形以至廣卵狀橢圓形,長6~16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截形以至闊楔形,全緣,有時近基部有5~6對尖齒,兩面無毛;葉柄長2~8厘米,有時具柔毛。
總狀花序,呈傘房狀,有花3~12朵;萼片先端有尖裂;花冠白色,鐘狀,2唇形,長約4厘米,上唇具2枚較小裂片,下唇具3枚較大裂片,內(nèi)有紫斑點;雄蕊4,2強;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
蒴果細長,長25~50厘米,寬約5毫米。
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2毫米,兩端簇生一列長白柔毛。
花期4月。
果期7~8月。
生于肥沃的山地。
分布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浙江、云南、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葉(楸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化學(xué)成分】花含揮發(fā)油。
【性味】《本草拾遺》:苦,小寒,無毒?! ?/p>
功用及選方
①《本草拾遺》: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瘺,癰腫,疳,野雞?。怀撗?,生肌膚,長筋骨。
②《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3錢。
外用:搗敷或熬膏涂。
【選方】①治口吻瘡: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
(《千金方》) ②治白癜風(fēng):楸木白皮五斤。
細銼,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卻于慢火上再煎如糊膏。
用不津器收。
每取膏摩于所患處,日二、三上。
(《圣惠方》)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楸木皮”條目 http://www.wanqianlive.com/w/%E6%A5%B8%E6%9C%A8%E7%9A%AE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楸木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