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動物
A+醫(yī)學(xué)百科 >> 底棲動物 |
底棲動物 benth(on)ic animal
底棲生物中的動物的總稱。 底棲動物是生活在水體底部的肉眼可見的動物群落。底棲動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于水體底部的水生動物群。
除定居和活動生活的以外,棲息的形式多為固著于巖石等堅硬的基體上和埋沒于泥沙等松軟的基底中。此外還有附著于植物或其他底棲動物的體表的,以及棲息在潮間帶的底棲種類。在攝食方法上,以懸浮物攝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積物攝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棲動物是一個龐雜的生態(tài)類群,其所包括的種類及其生活方式較浮游動物復(fù)雜得多,常見的底棲動物有水蚯蚓、搖蚊幼蟲、螺、蚌、河蜆、蝦、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棲寡毛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幼蟲等。
多數(shù)底棲動物長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區(qū)域性強,遷移能力弱等特點,對于環(huán)境污染及變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壞和重建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且多數(shù)種類個體較大,易于辨認(rèn)。同時,不同種類底棲動物對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yīng)性及對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據(jù)上述特點,利用底棲動物的種群結(jié)構(gòu)、優(yōu)勢種類、數(shù)量等參量可以確切反應(yīng)水體的質(zhì)量狀況。
1.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可分
(1) 原生底棲動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種類,包括常見的蠕蟲、底棲甲殼類、雙殼類軟體動物等。
(2)次生底棲動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陸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統(tǒng)發(fā)生過程中重新適應(yīng)水中生活的動物,主要包括各類水生昆蟲、軟體動物中的肺螺類(Pulmata)如椎實螺Lymnea等。
2.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將不能通過500μm孔徑篩網(wǎng)的動物稱為大型底棲動物(marofauna)。
(2)能通過500μm孔徑篩網(wǎng)但不能通過42μm孔徑篩網(wǎng)的動物為小型底棲動物(meiofauna)。
(3)能通過42μm孔徑篩網(wǎng)的動物為微型底棲動物(nanofauna)。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五種類型
(1)固著型--固著在水底或水中物體上生活,如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管棲多毛類、苔蘚動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類、雙殼類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動物的海蛇尾等。
(3)鉆蝕型--鉆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莖葉中生活的動物,如軟體動物的海筍、船蛆和甲殼類的蛀木水虱。
(4)底棲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動,如腹足類軟體動物、海膽、海參及海星等棘皮動物。
(5)自由移動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層游泳一段時間。為水生昆蟲、蝦、蟹。
關(guān)于“底棲動物”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